自2000年我國種子法頒布以來,中國種業市場逐步開放,跨國巨頭在中國市場勢如破竹,大豆、棉花、高端蔬菜與花卉等種子已經失守,小麥、玉米、水稻三大農作物成為其精心布局的主戰場。
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介紹,截至2012年底,外商投資的企業,在種業市場持有效經營許可證的有25家,其中4家是經營玉米的,1家經營棉花的,其他是從事蔬菜、花卉種子經營的。上述外資企業中,包括杜邦先鋒、孟山都、利馬格蘭等世界五大種業公司巨頭。
*早進入中國的是美國孟山都。
2001年3月,孟山都從中國廣西發端,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成立“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孟山都占49%股權),在中國開發培育“迪卡”系列玉米種子。目前,“迪卡”系列在廣西的玉米種植總面積約占16%,同時觸角伸向了河北、河南、山西等地。
美國杜邦先鋒則選擇了中國北方。
2002年,杜邦先鋒與登海種業合資成立登海先鋒。2006年,杜邦先鋒又與敦煌種業合資成立敦煌先鋒,杜邦先鋒均占49%股權。由杜邦先鋒選育的“先玉335”很快在中國的土地上創造“神話”,推廣面積居中國玉米種子市場第二位,高達70%以上的毛利率讓業界眼紅不已。
與孟山都和杜邦先鋒相比,隆平高科的“玉米合資計劃”則沒有那么幸運。
2007年,隆平高科與法國利馬格蘭展開合作,后者受讓隆平高科大股東“新大新威邁”46.5%的股權。2011年初,利馬格蘭將受讓股份轉回隆平高科,雙方擬另行投資2億元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同年底,擔任公司總裁19個月的“種業達人”劉石辭職。此后,劉帶著法國方面的玉米種子技術組建國欣農業,而隆平高科與法國利馬格蘭的框架性協議至今束之高閣。
華南農業大學經貿系主任熊啟泉等人曾就中國種業開放十余年做過一次回顧與反思: “先玉335”雖然種植面積僅次于“鄭單958”(由國內堵純信教授育成),但從種植面積看,后者超過前者2倍以上,外資玉米尚不構成重大威脅。
三大農作物中,國際種業巨頭暫未染指國內小麥與水稻。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小麥生產國都開展了大規模雜交小麥攻關研究。但因普通小麥是六倍體植物,其遺傳機理更復雜,科研難度更大,全球小麥至今沿用常規品種。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山西省運城市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主任馮樹英在三系雜交小麥科研上連續取得重大突破。今年5月中旬,袁隆平在考察該基地時給予高度評價:“對搶占國際現代農業戰略制高點,保障國家小麥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超級稻育種研究取得持續突破,技術始終走在國際*前沿。
但在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看來仍有緊迫感:“美國雜交水稻技術現在發展很快,德國拜耳的兩系雜交水稻在世界*大水稻種植國――印度也發展得非常好,戰火已經燒到了家門口。”
同時,一個讓種業尷尬的事實是,中國糧食雖然實現“九連增”,但商務部近年的數據顯示,中國三大農作物進口不斷創新高,一度出現凈進口情況,糧食自給率下降到90%以下。
中國種業對外開放不可逆轉。
采訪中,多位企業家與種子行業科技人員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如何應對外資沖擊,如何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農業資源、兩個市場保障糧食安全,如何沿著技術水平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這兩條主線做強民族種業,種業科技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是繞不過的坎。”